January
26th,
2017
前言:大争之世,凡有血气,必有争心。 这部小说满满都是热血青春。
大秦帝国读后
秦国积七代之力统一华夏,是有深层原因的。战国末期,群雄争霸,一个国家如果要统一所有其他国家是很难的, 究其原因,每个国家都希望自己强大,也不希望其他国家比自己更强大,所以会联合其他国家压制企图扩张领土的国家,所以国家之间会有不断的分分合合。 这种情况下可以统一华夏的国家一定是在经济军事政治稳定性方面大大超越其他国家。
- 秦国连续七代,没有弱君,奉行法制,所以保证了政治稳定。
- 经济上,巴蜀天国,郑国渠,废除隶农井田制,在农事上激赏于民,还有吕不韦这种商业奇才治理,经济当然也就上去了。
- 济济多士,风雨一堂。虽处于蛮夷之地而心态开放,积极靠拢中原文明, 收纳各国贤才,到嬴政时代,大臣之中很多都不是秦国本土人士,故而逐客令根本无法推行。
人物评论
书中所述,大凡英雄人物皆励精图治、宵衣旰食、披肝沥胆。
嬴政,真乃千古一帝,
- 武艺治学皆精,纨绔子弟,还这么勤奋。
- 勤于政事,统一六国之后,大巡天下五次,每次都持续半年到一年,足见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当然,真正的领导者应该致力于制度的建立,而非事事事必躬亲。
- 想象力丰富,不仅敢想,还敢做,还真做成功了。
- 北拒匈奴,南取百越,废先王之道,大巡天下。兴建大型工程,直道/驰道/通天下河渠/联通六国长城/聚天下之兵。
- 当然想象力丰富也受了身边大臣的影响,包括李斯和王翦。
- 李斯用千古名臣形容已经不够,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方块字、郡县制,任何一项足以名垂青史。
- 王翦,真正具有文明传播的思维,以天下为己任,军事统一华夏,解民倒悬,尤其是南取百越,迁居秦民于蛮夷之地,真的是华夏文明的忠实传道者。
- 郑国,通天下河渠,那个时代,河渠就是命脉,就是实力。通四方道路,犹如今之高速公路、高铁,这是一个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堪称秦国首席技术工程师CTO。
- 寻求不死,虽然有点虚妄,但是就嬴政这么一个做事扎实的人来说,实在是在突破想象力的极限。
- 大巡天下,游遍五湖四海。
- 这一点可以看出嬴政的勇敢坚毅。统一六国之后,复辟势力风起云涌,各种刺杀暗杀此起彼伏,嬴政依然能一往无前封禅祭祀。
- 当然也是有众多错事和污点的,譬如焚书坑儒。
英雄人物舍生取义
- 英雄人物如秦孝公、商鞅、樗里疾、苏秦、张仪、孟尝君、白起、吕不韦、李斯、王翦、王贲,其他有赵武灵王/吴起/申不害/芈月太后/屈原
- 司马错/乐毅/李牧/郑国/韩非/太子丹/荆轲/李斯
六国破灭的细致分析
- 其中的各种分析非常精彩
摘录
- 齐威王:齐国至宝,光耀万里,岂止照亮十二辆兵车而已。本王以为,财货应交于商人,换来粮食兵器充实国力。 珠宝藏于王室,徒然四壁生辉,有何价值可言?魏王头上一颗明珠,虽价值连城,然顶于王冠,与国何益?与民何益?魏王爱姬身上这一领金丝斗篷,更是价堪抵国,然系于一身,与国何益?与苍生何益
- 此剑当是工布古剑,剑身之曲纹有如大河奔涌,连绵不绝。
- 卫鞅:诸子百家,务虚论理者多,经世致用者少;怀古念旧者多,推动时势者少;纠缠细目者多,紧扣大要者少。
- 庞涓:国之第一利器,在良将锐士
- 卫鞅:开旷古先例,痛说国耻。历数先祖四代之无能,千古之下,举凡国君者,几人能为?几人敢为?其二,求强秦奇计,而非求平平治国之术,足见此公志在天下霸业。身处穷弱,被人卑视,却竟能做鲲鹏远望,生出吞吐八荒之志。古往今来,除禹汤文武,几人能及?其三,胸襟开阔,敢与功臣共享天下。有此三者,堪称真心求贤也
- 卫鞅浩然一叹,”鞅虽书剑漂泊,然绝不为安身立命谋官入仕。生平之志,为国立制,为民做法。寥寥军务,何堪所学?”傲岸之气,盈然而出。
- 申不害:韩国衰弱,根源何在?就在尔等旧族权臣挟封地自重,私立亲军,豢养门客,聚敛财富,堵塞贤路,使民穷国弱,庙堂污浊。尔等非但不思悔改,反倒穷凶极恶,威胁国侯,图谋弑君。不除尔等奸佞权臣,岂有韩国变法图强之时?押出立斩!”
- 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是战国争雄的第一轮变法。那么,目下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与已经在酝酿之中的齐国变法,将成为战国第二轮变法的开端。从申不害颁布的法令内容看,这第二轮变法开始的气势远远比李悝、吴起变法猛烈得多,而这也恰恰符合了申不害激烈偏执的性情。这使卫鞅感到了鼓舞,也感到了紧迫。光阴如白驹过隙,变法图强的大势已经是时不我待,自己却还羁留在风华腐败的魏国不能脱身,实在令人心急如焚。申不害对齐国稷下学宫的士子们公开宣示,要和法家名士慎到推崇的卫鞅较量变法,看谁是真正的法家大道?对此卫鞅虽一笑了之,但内心却是极不平静的。一则,他生具高傲的性格,从来崇尚真正的实力较量,目下有如此一个激烈偏执的斗士和自己挑战,岂能不雄心陡起?二则,他已经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法治学问,以他的天赋,对各国的法令典籍无不倒背如流,更不说自己不断的揣摩沉思,已经写出了十篇《治国法书》,若公诸于世,一朝成名是轻而易举的。然则卫鞅的心志决不仅仅在青灯黄卷的著书立说,他要将自己的思虑变成一个活生生的强大国家!十年磨剑,霍霍待试,枕戈待旦,跃跃难平。他甚至常常听到自己内心象临阵战马一般的嘶鸣。
- 秦孝公:惜官吝爵,人君大患。滥官滥爵,国之大患。今秦国欲求治国大才,共享秦国可也,何惜区区官爵权禄?然各位谁是大才?谁是中才小才?谁长于治国?谁胜于军旅?谁堪庙堂?谁可县治?岂能混沌间以寥寥数语定之?嬴渠梁对天明心,三月之后,各位若有任职不当者,尽可鸣鼓见我
- 秦孝公:先生所言,嬴渠梁虽感痛心疾首,然则实情大体不差,嬴渠梁当谨记先生教诲,刷新秦国,矢志不逾。
- 秦孝公:骨鲠之士,请留秦国,以正朝野视听。”
- 田常:”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田常当以热血,昭秦公之明!”话音方落,长剑倒转,洞穿腹中,一股热血直喷三丈之外!”以公之胸襟,图霸小矣,当,王天下”
- 卫鞅:魏国乃甲兵财货之强,齐国乃明君吏治之强,楚国为地广人众之强。目下正在变法崛起的韩国与齐国相类
- 卫鞅:前三种强国范式之根本弱点,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只强表面,不强根本。
- 卫鞅:茫茫中国,代有良才,强国何需借代而兴
- 嬴虔:太庙令,一个大臣,以小人之心,猜度国士胸怀,岂不怕天下人耻笑?先生以强秦为己任,冒险入秦,栉风沐雨,苦访秦国,拳拳之心,令人下泪。你能做到么?在座诸位,谁能做到?谁到过山野荒村?谁能与民同宿?谁又走遍了秦国的关隘要塞?说呀,有谁能如此?!如此国士高风,岂是拔腿溜走之辈?我等生为老秦子孙,不思图强雪耻,却将烂污之水泼向先生,以求苟且偷安,良心何在?”嬴虔粗重的喘了一口气,狠声道:”我要正告诸位,天赐先生于秦,乃我秦国之福,乃我秦国大出天下之吉兆!论政归论政,谁敢无端中伤先生,我嬴虔这把长剑第一个不饶
- 法治不诛心,诛心非法治。法家不察人心之善恶,只看言行之是否合法
- 嬴政:提一匕首而欲改天下,未尝闻也!嬴政纵死,秦国纵灭,岂能无人一统天下哉!
- 荆轲:原来如此也!足下之迂阔褊狭,由此可见矣!刺客尤充雄杰,不亦羞哉!